关于印发《广西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的通知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12日 浏览次数: [字体: ] [收藏] [打印文章]

                                                        桂教师范〔2015〕8号

各市、县(市、区)教育局,各高等学校,各区直中等职业学校:

现将《广西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印发你们,请贯彻实施。请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制定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于2015年10月15日前报我厅备案。

我厅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联系人及电话:魏莹莹,0771—5815221,黄漫熙,0771—5815517,电子邮箱:gxjyxtb@163.com。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2015年9月23日

广西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15—2017年)

为加快我区教育信息化进程,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根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改革创新全面振兴教育的决定》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支撑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振兴广西教育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建设和队伍建设为基础,全面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坚持应用驱动,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显著提升我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为振兴广西教育提供有力支撑,基本形成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新局面。

二、建设目标

(一)“三通”基本实现覆盖。加快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到2017年,全区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接入,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环境建设满足教育教学应用需求,有条件的农村学校班均出口带宽不小于2M,城镇学校班均出口带宽不小于4M,义务教育阶段城镇和农村学校多媒体教室比例分别达80%以上和50%以上,高中阶段学校多媒体教室比例达100%。稳步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宽带网络校校通”的学校基本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班级课堂教学全覆盖。试点开展“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逐步使所有教师及初中以上学生拥有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

(二)“两平台”基本建成。基本建成广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与国家平台互联互通;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基本覆盖各级各类教育,基本形成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建成广西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不断完善,基础数据库动态更新,为教育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支撑和服务。

(三)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升。完成全区中小学教师新一轮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学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实践不断深入。

三、重点任务

(一)加强教育信息化基本条件建设。

1.实施宽带网络提升工程。结合“宽带广西”、“村村通”工程实施,着力解决边远、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宽带网络接入。没有接入互联网的学校要尽快完成宽带网络接入,已接入互联网的各级各类学校要对现有接入网络进行带宽提速升级,建设和改善校园无线网络。依托广西电子政务外网,探索“统一规范、分级建设、分级管理、多方参与”的教育网络运行模式,组建广西教育子网,逐步建立区域云服务模式,稳步推进云应用。

2.实施校园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工程。逐步将信息化基础设施纳入学校建设标准和基本办学条件。将宽带网络接入条件下的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全面改薄”计划。为每所中小学普通教室接入网络、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为教师配备教学专用电脑。根据教学需要为完全小学及以上学校建设计算机教室,提高生机比。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园信息化应用软硬件环境建设和完善,不断提高学校教室和其他教学场所的信息化教学设备配备比率。职业院校要加强理实一体化实训室、虚拟仿真实训室、数字化技能教室和远程双向互动的多功能多媒体教室等信息化教学场所和设施建设。

3.信息化基本条件建设指标。

——2015年,基本实现全区中小学互联网接入(其中宽带接入50%以上),中小学每校至少拥有1套多媒体教学设备。

——到2016年,全区所有初中、中心小学及以上学校实现宽带网络接入,每间教室建设成网络多媒体教室。

——到2017年,有条件的农村学校班均出口带宽不小于2M,城镇学校班均出口带宽不小于4M。义务教育阶段城镇和农村学校多媒体教室比例分别达80%以上和50%以上,高中阶段学校多媒体教室比例达100%。

(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1.加快广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广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向上与国家教育资源平台互联互通,向下与各级各类学校互动融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形成面向师生和社会公众提供学习资源服务、教育教学服务、网络学习支撑等在线学习和交流服务功能的一体化网络支持环境,支撑“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自治区级平台建设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性数字教育资源库,实现推送服务。搭建全区平台互联框架,实现区市县校共建共享的网络实名空间,推广网络教研、远程互动和在线学习等应用活动。各市县和高校要在自治区级平台框架下,依照国家标准和自治区级技术规范(另行颁布),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完成本级平台建设,并与自治区级平台无缝对接,实现全区教育网络应用身份统一认证,形成标准一致、分级部署、分层管理的全区教育教学与学习支持公共服务体系。

2.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逐步建立“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的开发应用机制,建立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为主导、市场提供个性化服务为补充的服务模式。整合现有教育资源,搭建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库,丰富教育资源的种类与内容,建设课堂教学资源、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基础教育重点建设各学段、各学科、主要教材版本配套的教学资源,组织开发和征集成系列的各学科解决教学重难点的教学资源。职业教育重点建设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专业教学资源库、虚拟仿真实训软件等。每年举办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竞赛成果在全区职业院校开放、共享。整合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等优质教育资源向全区高校开放服务。建设一批区域性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积极探索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政策环境和技术路线,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服务模式。各地要加强本地化资源和特色资源建设,积极开展特色服务。

3.建设指标。

2015年,完成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构架建设,与国家平台互联互通;2016年,完成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试运行工作;2017年,全面建成功能完备、服务优良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三)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化进程。

1.建设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按照教育部“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基本思路完成广西教育数据中心建设,完成国家核心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部署与应用。依托广西电子政务外网和互联网,构建广西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在国家核心系统的基础上建设适应我区教育管理的自治区通用管理信息系统,如建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校办学条件管理等支撑教育改革的管理信息系统;形成覆盖全区的教育基础数据库,实现教育数据伴随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动态更新;建设自治区级教育决策支持系统,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出台重大教育改革举措提供基础数据与大数据分析支持,开展各类教育管理创新应用服务。各市县和学校可根据自身需要,依托国家核心系统和自治区通用系统开发建设本地和本校特色管理信息系统。高等学校要推动自身管理系统建设及其与数字校园的融合应用,做好高校教职工、学生、资产、财务、教学、科研、后勤等相关数据的共享利用。

2.推动教育管理信息化创新应用。逐步建立全区一体化、区域特色化的教育电子政务、电子校务体系,支撑教育管理信息化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各市县教育局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做好信息系统数据的采集、统计和动态更新工作,充分利用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教育基础数据应用于人财物事等各项日常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率。

3.建设指标。

2015年底,按教育部《省级数据中心建设指南》要求完成广西教育数据中心一期建设;到2016年,完成广西教育数据中心二期建设,实现国家核心系统的全面应用;到2017年,逐步完成自治区级通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建设。

(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1.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有关政策与精神,开展新一轮全区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建立“自治区抓重点,市县保全员,学校重应用”的三级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体系,明确职责、分级推进。自治区重点开展对中小学校长、专兼职培训者和教研员等骨干队伍以及农村教师的提升培训,各市县和学校采取集中培训、校本培训、网络研修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和测评,不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

2.探索建立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激励机制。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资格认定、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教师管理体系,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建立教师课堂教学信息化激励机制,推动信息化教学常态化、普遍化。组织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示范课评选、教学技能比赛、微课比赛和优秀课例征集等活动,充分发掘、推广应用成果,形成良好应用氛围。

3.培训指标。

按2015年30%、2016年30%、2017年30%的比例,到2017年,完成对全区43万多中小学教师新一轮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

(五)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

1.加快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制订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标准。采取政府推动、示范引领、分步实施、奖励支持的方式,推动中小学校、中职学校实现基础设施、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应用能力等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全面提升。高等学校要加快数字校园建设与融合应用,推进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支持的高校智能学习环境建设和泛在学习探索,搭建课程资源与知识共享环境、科研协作平台和数字化应用平台,实现教育教学、科研、校园文化生活、交流合作和社会服务的数字化再造,支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多渠道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实践。各地、各级各类学校要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常态化、普遍化应用,使实现“校校通”学校的绝大部分班级能够使用优质资源开展课堂教学。学校要加强校本资源建设,采取校本研修、集体备课、公开课、观摩课、晒课等多种形式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的应用。组织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形成教师生成性个性化资源汇集和共享机制,使每位中小学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至少上好一堂课,使每堂课至少有一位优秀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讲授。各地、各学校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化交流活动,总结、展示、交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成果。巩固深化“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成果,更新、改进并适时推送满足教学点需求的数字教育资源;推广“中心学校带教学点”、“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教学组织模式,增强对教学点教师的业务指导,帮助教学点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在高校中实施“易班”推广行动计划。

3.试点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探索“政府规范引导、企业参与建设、学校选择服务”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运营机制。建立基于云服务模式实名制、组织化、可控可管的网络学习空间。试点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研修、资源共享、互动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探索利用空间促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变革的有效途径。推动中小学校利用网络学习空间组织教师开展网上研修活动,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推动职业院校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创新仿真实训模式、增强实践教学能力、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动高校利用网络学习空间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水平。

4.开展区域和学校信息化试点示范。实施“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示范培育推广计划”,组织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区域、试点学校、试点项目,重点在信息化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创新、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新教育模式等方面开展试点。通过试点,培育一批示范区域和骨干学校,形成一批典型应用模式,进行推广示范。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

1.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统筹协调、协同推进机制。建立由教育、发改、财政、人社和工信等部门组成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跨部门联动沟通、协调推进的长效机制,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合力推进全区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

2.建立和完善全区教育信息化管理机制和行政体制。在教育厅成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明确信息化职能处室的基础上,各市县教育局要明确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行政职能部门,建立基教等行政科室统筹、教研部门引领、电教部门(信息中心)组织的推进机制;各级各类学校要逐级建立“一把手”负责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机构,明确负责信息化工作的行政管理部门,配备专门人员,全面负责和推进本地本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成立自治区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强化决策咨询和重大问题研究。

3.明确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责任。明确各级政府是推进本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责任主体,切实加强统筹规划,制订本地教育信息化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的具体目标任务和相关政策措施,推动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各市县教育局和各级各类学校是教育信息化推进的实施主体,要准确把握需求导向,因地因校制宜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

(二)落实经费保障。

自治区安排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专门用于支持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和奖励补助。各市县和高校要把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专项项目建设、信息化运行维护、教育资源建设、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等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积极探索“政府政策支持、企业投资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方式,拓宽经费筹措渠道。鼓励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提供个性化服务,逐步建立用户按需购买相关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的机制。各级各类学校要确保一定比例的生均公用经费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与运行维护,合理分配在硬件、软件、应用、维护等各环节的经费使用比例,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满足学校宽带租用、信息化设备运行维护、资源建设、购买信息化服务等基本需求。

(三)加强人员队伍建设。

通过健全岗位设置,充实管理和技术队伍,提升人员层次,完善教育信息化成果认定办法、职称评聘办法、绩效考核办法,建立一支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行政管理队伍、保障运行维护的技术队伍和能够开展各类教学创新应用的教师队伍。

(四)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

各地、各学校要建立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应急预案、重大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处置和报告制度,形成相对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体系。要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制定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防护方案,按需配置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设备和软件,建立多层次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防护体系。

  • 扫描访问官方微信号

    官方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