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思想政治学科课程基地(梧州高中基地)“探寻六堡茶韵”研学活动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政治学科基地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02日 浏览次数: [字体: ] [收藏] [打印文章]

广西思想政治学科课程基地(梧州高中基地)“探寻六堡茶韵”研学活动

为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重要指示,不断增强中小学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提高实效性和针对性,2020 年11月8日,广西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课程基地(梧州高中基地)联合梧州日报社,组织梧州高中学生走进苍梧县六堡镇,开展主题为“探寻六堡茶韵”的研学活动,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研学活动第一个单元是到六堡茶厂参观并到茶园亲身体验采茶,久居城市的同学们对茶山采茶活动充满了期待,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走进六堡茶厂

背上茶筐采茶去

大家一起来采茶

分享劳动的喜悦

 

 

 

采茶环节结束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返回到山下的制茶厂学习制茶。制茶,是研学的第二项内容,按照六堡茶的传统工艺制作流程,采摘好的鲜叶制作时得经过摊晾、杀青、揉捻、堆闷、复揉、干燥几个步骤,才具有“红、浓、陈、醇”等特点,才能最终做成我们市面上经常看到的六堡茶。
  在茶厂人员的指导下,同学们把采摘的茶叶倒入事先准备好的大锅里。此时,灶里已生好火,茶厂的小姐姐们戴上手套,为大家演示如何炒茶,边演示边讲解如何在烘干水分的同时保留茶汁的精华。

待茶叶烘干到一定程度,将其倒到簸箕上,然后便进行揉捻。“揉茶的时候,力度、幅度要大一点,这样,才可以让茶叶更好地定型。时间分分秒秒过去,茶叶初步成型,呈现出漂亮的弯曲度,这时,不少同学们的脸上都渗出了汗珠。

很快,学生和老师们就忙碌起来了,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大家在制作六堡茶的研学路上探索、实践,经过了多重工序,在同学们的辛勤劳动下,终于制成了一份份让人满意的成品!短短半天的采茶、制茶,同学们收获匪浅,不仅感受到劳动的乐趣,还真正明白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下一站我们来到了博物馆,梧州日报社杨麦老师给同学们讲解六堡茶文化,在六堡茶博物馆,他结合展出的文物,介绍茶马古道的繁荣史,还为同学们讲解了六堡茶的发展现状,同学们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六堡茶独特的魅力。

 

梧州日报社编辑杨麦老师给同学们讲解六堡茶文化

 

参观完博物馆后,同学们前往茶马古道的码头——河口码头。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石刻留下的时间痕迹,同学们脑子里仿佛已经浮现出当年繁华的码头景象。

 

本次“探寻六堡茶韵”研学之旅,同学们满载而归。希望同学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自觉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活动的最后,全体人员进行合影留念

同学们的研学心得(选辑)

六堡研学报告

2018班  胡宝月      

记得汪曾棋先生曾说过:“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倘若人间有味,那记忆中最热衷的必定是盖碗中的家乡梧州特产的六堡茶了。
    我的父亲是一位资深的六堡茶爱好者,十二年前便拥有自己的小茶肆。“我自打从一千几百公里外的江西来到梧州,慢慢的就无可救药的爱上了六堡茶...”父亲每每回忆道。而他与六堡茶的邂逅故事,我早已耳熟能详。自幼起,六堡茶便是家中不可或缺的灵魂。每日晚饭后,父亲泡上一壶六堡茶,六堡茶特别的槟榔味茶香氤氲在南方湿润的空气中,充盈家里每个角落。茶味更 是萦绕血脉中的。壶中日月,杯中乾坤。入口,清苦幽香;入腹,润泽怡情。这就是六堡茶独有的滋味。从小耳濡目染下,我也深深的爱上了六堡茶。 
      逢着六堡茶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我参加了学校举办的研学活动。随着老师、同学和日报社工作人员,向六堡茶生长的摇篮:梧州六堡镇驶去。正值立冬后,十一月的太阳显得尤为珍稀。阳光好像从不吝啬一般,洋洋洒洒挥入车窗。路遥且曲折,可揉进一份属于阳光的热忱,却也不那么乏味了。虽然我不是第一-次去六堡了,可心中还是万分期待。
      下车。第一感觉,小镇一切都依然,如旧满含茶香安谧祥和同呼吸一般轻柔舒适 。仔细观察,又有了日新月异之变,小镇定沐浴在改革春风中,茁壮成长了不少。
      上茶山采茶,穿梭茶树丛中,一捻一提,两叶一芽。芽尖青嫩,在冬日里,孕育数不尽的希望。正是这看似不起眼的茶叶,给梧州家乡产业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源,在梧州城市文化名片上抹出浓墨重彩的一一笔,我和同学们认真的采摘每一片 茶叶,轻轻将这“城市勋章”放入竹箩里,不一会儿竹箩堆满了收获的喜悦。
杀青,揉茶....步步反复着,循着先祖流传下来的方法,寻茶韵踪迹。逐渐指染茶香,心亦然。“寒灯新茗月同煎,浅瓯吹雪试新茶。”茶艺课上,于叶中见菩提,于水中见须弥。水本无色无味,然入茶涅擊为香。而茶入水好比人入世,洗却一身浮华,融入社会才能实现自身价值。茶与水正如人与社会,相互塑造成就,又各自精彩。一几,一人,一茶,一缕光,沉醉亦醒。
      茶于人事,寒时予温存,燥时供凉爽,得志可清心,落魄即安神。如此瑰宝的六堡茶,该如何推动其发展,使之熠熠生辉呢?
首先,要坚定文化自信,六堡茶开始风靡于宋朝,也曾在民国时期获得一种青睐, 出口南洋。六堡茶还具有独特的口感:红浓陈醇。除此之外还具有八大保健功效,可谓是优点繁多。所以我们要有足够的自信,坚定不移支持发展家乡六堡茶产业,相信其光明前景。
      第二,古有茶船古道,将六堡远销南洋。而今互联网时代,电商平台就可以成为"茶船今道”。通过网络影响力将六堡茶推广到世界各地。重视文化软输出,宣传六堡茶文化中的内涵,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六堡茶,抓住市场。
      第三,紧跟时代潮流。老字号大白兔奶糖与新潮品牌气味图书馆合作,推出大白兔奶糖味香水、身体乳等系列产品,深受年轻人追捧,获得巨大的销售成功:故宫推出文物联名文创产品,已成国潮。而六堡茶同样也可以借鉴该方式,如开发六堡茶饮品:六堡茶奶茶,六堡茶冻干粉,六堡茶咖啡饮品等等。巧用明星代言,联名联动等销售手段,把握消费者心理,刺激消费。
      第四,六堡茶企业要充分发挥党领导的核心作用,制定正确经营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研发生产技术,提高生产率。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质量,以形成各大茶种中六堡茶独特的竞争优势。综上所述,如果能做好以上几点,六堡茶定能爆发出它在历史中不断沉淀下来的无限惊人力量。带领梧州发展,走向光明前景!
    六堡茶,愿奔向未来,你我顶峰相见。


六堡游学有感

2019班 肖曦     

远远茶叶路,浓浓六堡情。这是我本次游学的最深感受。
       一大清早,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我们一行人便从学校出发了。历经一个多小时的枯燥又无聊的车程,我们终于到达了六堡镇。
      来到镇口,你会看到一块充满古香古韵的门匾,上面纂刻着“六堡”二字。那上面各种绮丽色彩的花纹已经让我对六堡充满了无限的遐想,这样一个小小的茶乡,究竟蕴含着怎样的魅力呢?
      下了车,我们一行人走进了茶厂。一进门就看到茶厂地上晒满了茶果,接着是扑鼻而来的茶香味。走到观景台,我们看到漫山遍野的茶叶,绿茵茵的一片,伴着薄雾,简直就像仙境一般。片刻休息后,向导哥哥以及茶女们就让我们背上背篓前往茶园了。
      前往茶园的路上,我们看到旁边有许多关于六堡茶的典故。六堡茶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清嘉庆年间,其以独特的槟榔香味入选中国24个名茶之列。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六堡茶就以其特殊的槟榔味而入中国名茶之列。同治版《苍梧县志》载:“茶产多贤产六堡,味厚隔宿不变”,说的即是苍梧六堡茶。这让我对六堡茶多了一分敬畏的心理。
      到了茶园,映入眼帘的便是漫山遍野的茶树。茶女姐姐说由于我们过了夏茶的季节,而冬茶还未开始,所以我们此次采茶的体验可能会不太好。即便如此,我还是怀着愉悦的心情开始了采茶活动。茶女姐姐指导我们要挑茶叶尖尖的部分掐,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
      我们谨遵教导,认真仔细地采茶。手指一挑,一掐,一颗茶就被完整的摘了下来,看着手里绿油油又娇小可爱的茶叶,我的心里感到一种神奇的力量。愉快的时间总是过得飞快,茶女姐姐告诉我们该回去制作茶叶了。
      回到茶厂,茶女姐姐就开始教我们如何制作茶叶。制作茶叶的步骤有六个,分别是摊晾,杀青,揉捻,堆焖,复揉,干燥。首先,我们将茶叶放在簸箕里晾晒,然后就开始杀青了。现在杀青用的锅还是电子的,没有烟,可以保护环境呢。首先我们等待锅到了适合的温度,然后就将茶叶放进去,用手一遍一遍的将茶叶捞起来,翻过去,确保每一片茶叶都得到了温暖的热度。看着茶女姐姐娴熟的手法,我就知道她一定是在茶园里呆了很久的。轮到我上手时,一开始我是有点害怕锅里的温度的,但是几番过后,我熟练的掌握了诀窍,也开始做了一个小小茶女。其间阵阵茶香不时飘到我的鼻子里,我仿佛已经能闻到姜茶泡出来后的那股甘甜的气味了。茶叶杀青过后就要将它捞出来,用手揉捻,将每一片茶叶里面的茶汁揉出来,堆焖过后再反复揉。等待干燥,就大功告成了。
      然后我们就上了一节茶艺课,茶女姐姐举手投足间充满了古香古韵,让我忍不住联想到古代人的那种优雅和礼节。学习完毕后,我也依葫芦画瓢的,泡了一次茶给伙伴们,这种奇妙的感觉,仿佛我也是一名茶女了。泡出来的茶色清味醇,喝一口先苦回甘,那种甘甜不是落入俗套的,而是一种直击你心灵的味道,能让你回想起许多美妙的事情。

下午我们还去参观了六堡茶博物馆,里面各式各样的古代泡茶文物,还有许多有关六堡茶的介绍,使我对六堡茶的理解又深刻了几分。接着我们来到镇上,探访了茶船古道的起点。看着那一条航道,仿佛穿越了1000多年的历史,我也在曾经那条装满了茶叶,行驶到世界各地的船上,与旧时商人一起将六堡茶带往世界的每个角落。
      六堡茶不仅带动了苍梧的经济,也将苍梧茶文化带向全世界。这种美食的传递,文化的指引,使许许多多游客慕名前来到六堡镇,领略一番茶叶蕴含的的风采与古韵。六堡茶沟通了古今热爱茶的文人雅士,也沟通了中外钟情于茶叶的茶友们。我为六堡茶骄傲,也为中国的茶文化而骄傲。
      站在高处,一览六堡,茶叶在眼前,茶味在嘴里,甘甜已在心中。

 

六堡茶研学报告
2019班 沈秋鸿

11月8日我们学校开展了有关六堡茶的研学活动,我非常高兴和同学们了解有关六堡茶的历史,也从中增长了很多见识。
      首先我们分好了几个小组,各组拿着各自的茶篮都到六堡茶园采茶,第一次来到这个地方我们充满好奇和懵懂,我们踏进茶园时面对这一片茶丛不知如何十号,但六堡茶的工作人员都十分的亲切,伴随在我们身边耐心的教我们采茶和给我们答疑有关六堡茶的背后故事。�‘’同学们,都来听我说,采茶是将拇指和食指分开,从芽梢顶端中心插下,稍加扭折向上一提,将芽梢采下,。‘’一个头戴草帽的采茶阿姨用那淳朴的声音伴随着迅猛的速度一下采了不知多少叶。同学们都惊呆了。都在小心翼翼地尝试着。我也渐渐尝试着采茶,从刚开始时的笨手笨脚到后来在采茶的工作人员的教导下,我也渐渐变得得心应手。看到工作人员两三秒便采了数叶茶叶心里不禁涌出一阵阵敬佩之情。‘’阿姨,为什么我感觉这茶叶在这个时节不太嫩呢?’’‘’秋茶品质介于春夏季之间。因生长期比春茶短,鲜叶内有效成分的积累相对要少,所以香气、滋味较逊色。叶肉与叶质和夏茶相似,条索也显粗松。如遇高温少雨茶树水分平衡失调,往往出现芽头短小。‘’‘’阿姨这些花可以采吗?‘’‘’可以的。采了以后带回家晒干就可以泡茶喝了。‘’工作人员耐心解释道。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的采茶,我们体验到劳动者的不易,但看到我们采的茶,对我们的劳动成果十分心满意足。
      接着我们就要学习如何炒茶了。指导我们的是一个可爱的小姐姐。她帮我们热好锅,将茶倒入锅中,然后给我们示范徒手炒茶。‘’第一步是杀青,所以我们先放入锅中先过一下锅。注意炒的时候手不要碰到锅底以免烫伤。‘’我们迫不及待地点点头,跃跃欲试。我立在茶锅面前,将手放入锅中将差一次又一次地翻转茶叶,茶叶暖暖的,柔柔的,茶香不经意地滑入我的鼻腔中,沁人心婢,整个人似在茶的温柔乡中轻轻被茶抚摸着。杀青过后就到了揉捻。姐姐将茶放在蟈箕上,然后将茶分成几小份慢慢的揉捻着。姐姐轻而易举地将茶叶揉作一团,然后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手按着茶叶另一手在不断不旋着,与揉面团有异曲同工之妙,说是要把茶叶里的茶汁给弄出来。我学着姐姐的动作,才明白有些事情看起来简单实际上非常难,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历过几次失败后,我终于成功了。下一步就到堆闷了。我们用白布包裹着浓浓的茶叶。然后在等待之余,我们学习了茶艺,明白了如何泡茶敬茶等小技巧。堆闷完后,我们继续复揉与前面揉捻一般,将茶叶旋出细纹。最后一步也是我们最期待的一步就是干燥,与第一步一般重复。完成后,我们就收到了自己亲手做的茶叶。我们每个人用茶袋装好,在茶袋上写着自己的小心思,希望寄托与自己亲手做的六堡茶。 
      最后我们来到了六堡茶博物馆。一位六堡茶的研究人员让我们了解了有关六堡茶在以前古代运输运送的码头,古人对六堡茶的态度,六堡茶对传播中国的茶文化的贡献等一系列知识。我们到很久以前运送六堡茶的码头观望了一番,这里叫做茶船古道。身临其境才感受到六堡茶文化从古至今的源远流长,才明白六堡茶这张梧州名片做出了多大贡献。 
      很感谢这次机会让我从中学到很多有关六堡茶的一些知识,也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六堡茶,去传播有关六堡茶背后的故事。 


                                    六堡研学有感
                                      2019班 黄荧锐
      六堡茶香悠悠,弥漫了人间与心田。历史与如今重影,六堡茶文化让人着迷。
  梧州的11月还未彻底凉下来,早晨的阳光透过巴士的玻璃窗,映得车厢满布金光。我踏上了前往六堡镇的 路程。
      山路绕绕弯弯风景画般迷人。车子缓缓停下,历经一个半小时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苍松六堡茶基地。下车后听到的是鸟儿的鸣叫声,看到的是满山的绿色都附在了金光上。我们背上箩筐,就走进了茶山。
      立冬后,便是冬,尽管北回归线上的梧州依然温暖。茶园满是苍绿,一眼望去便是厚重的自然感。采茶女说,霜降后的茶叶已经很少嫩叶,但稍老的叶子泡出茶来也别有一番风味。我随着采茶女的脚步来到茶树旁,她与我说采茶叶要将叶子提起分离不可掐断。我尝试着,着手一提,细微但清脆的声音伴着汁水香味扩散,让人沉醉其中。
      忽然一抹米白的影子捉住了我的视线,我蹲下来问采茶女这是什么。“叶芽花同生一体,这是茶树花。”采茶女回头应道,随手提断一撮茶叶,“用它泡水苦香甜绵长,养颜抗老。”
我笑了笑:“真不错呀,也可爱得紧。”说罢也摘了一朵放于篮中。采茶没多久我就觉着腰颈酸痛。“采茶真是个不易的活啊”我抱怨道。“哈哈哈,确实。有许多茶园都用上了大机器,可是这就没有最初的味道了……”采茶女回道,“走吧,咱们去炒茶!”
      下了山,来到了茶庄。采茶女将我们的采来的茶叶摊晾在簸箕上,放在一口大铁锅旁。她告诉我,以前她们都是烧柴火炒茶,但又怕污染,现在引进了电子加热,省时环保不费力。
锅热至180℃后,她将茶叶倒进锅中,说:“我们都是用手炒,用茶叶带动茶叶翻动才不会被烫到。来试试!”我壮着胆走来,照着采茶女的说法和动作来操作。两手抓一把茶叶,翻手将底部的茶叶扬至上部。此时,茶叶香四漫,我的指尖粘上的汁水,幽幽的散发清香。
      采茶女说这一步骤叫杀青。翻炒5分钟左右便盛出锅进行下一步——揉捻。双手团着茶叶,顺着一个方向揉捻茶叶至出汁打卷。又将茶叶盛回锅中堆闷进行轻微发酵,使苦涩味大大减少。
      等待堆闷的时间,我又与采茶女学习了初步的茶艺。茶香在优雅的动作中弥漫了整个木楼,品茗时刻静谧美好。玻璃幕窗外是鸟群偶尔飞过,钻进树丛,飞进茶园,沾了满身茶叶。
   时候到了,我又与采茶女捞出茶叶进行复揉,目的是让茶叶的水分进一步的渗出散发。片刻后我便觉得黏腻的茶胶与茶汁沾满了双手,揉了片刻便可放回锅中干燥了。
      等待的时间总是漫长的,用过午餐后,阳光让人懒懒的,终于时间打败了等待。
      干燥后的新六堡茶叶还是黄绿色的,采茶女说要放久了才会变成红棕色,茶叶基本就做成了,剩下的就交给时间了。
      我拿着自己亲手参与制作的茶叶离开了茶庄,跟着队伍来到了六堡茶博物馆。
      六堡茶在清代中期中外闻名,传出了国门。引发许多商人争相抢购。晚清后,许多粤人被卖到南洋采矿,他们所带解渴的饮品就是六堡茶,所需量很大,许多粤商道六堡开设茶庄收茶,六堡茶产销形成了新一轮的高峰。
      而后我又来到了茶马古道的码头渡口,这是苍梧与远洋周国联系的一抹陈香,是中国丝绸之路的一串音符。
      茶马古道码头的水还在缓缓流,像历史一样有去无回,剩下的只有茶香与沿岸的人家,还有追寻着六堡茶的源头与历史的我们。

 

叶      问
——“探寻六堡茶韵”研学活动体验
       1918班 卓然

六堡茶呀六堡茶,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

叶自古寒来
      郁郁林莽,岭南古郡。当我驻立在六堡茶博物馆,立足于苍梧的土地,眼前铺开的是一道浩浩汤汤的文化历史长河,六堡茶叶在其间油油地向我招摇,我忍不住上前追逐奔涌,投入这川流。
      我落在瘴疠遍野的秦汉,汉人手中捣茶口中谣吟“客来先设,加以香芼”,捧上大碗打油茶,连声奉道“吃茶”,我抬碗一酣而尽,饮咽南蛮大荒披荆斩棘的苦韵;我流向包容嬗变的五朝,熙熙攘攘的茶市中心,耳边吆喝着“廿四名茶”,鼻腔被槟榔香包裹,梧人巧手香叶盈袖,眼前捧出新的精彩;我汇入波涛汹涌的民国,南洋号角遍起,我在船上独品一杯平静的六堡,浓香杯上氤氲,醇味暖至胃底,泡开厚重历史的浓茶如深潭,吞没一切不平风雨,茶与人共同驶向更远方。
叶往远道去
      我们驶向六堡合口码头,寻迹茶船古道。小小的码头,曾经的繁华喧闹早已被平静所替代,你很难从今天这样山清水秀的逸景联想到过去那样风云变幻的时代。
      我们履步码头。一代代梧州人淬炼的六堡茶文化在此向外传递。梨埠,封开,肇庆,广州,南洋,这是六堡茶要驶向的远方,是六堡茶要播撒清香的地方。战乱与风浪没有成为阻碍,团结意志,创新精神,文化的力量,引领着梧州人带着独特的六堡茶文化基因,不断奋勇,向前发展。而现在,我们新一代的梧州青年站在这里,看码头褪去时代铅华,展望的是六堡茶新的未来。
                                          叶为吾地韵
      茶园里一排排的茶树是茶叶最初的温床。在苍梧六堡茶业有限公司茶叶生产基地的茶园里,冬茶小小的嫩芽似在与我们玩捉迷藏,我们费尽眼力,好不容易捕捉到它们的踪影;在采茶姑娘耐心的指导下,我们才慢慢摸到要领,逐渐发现枝丫间处处探头探脑的小身影。
      一箩筐的茶叶从茶园奔赴工房,小家伙们大大方方地摊开身子躺在箩箕上,抖落抖落沿路的尘灰,跳入温吞的大锅。我将双手探入锅中,学着旁边茶农伯伯的样子,急急忙忙地给叶芽翻身。前一层叶带动起后一层叶,锅里像是涌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叶浪,当它们跃入空气又落下,会发出“呲啦呲啦”的细密的惊叫。逐渐升高的温度使它们弯起背脊,抱着自己缩成细长的一小条,不再有嫩绿的光泽。这是“杀青”。我们把这些小细条挑出来,堆成团,在箩箕上揉捻。叶面组织在一遍遍揉搓中层层破坏,清香才随着汁泪破茧而出。我的手按在茶叶上,翻揉的动作很轻盈,我却感到我的指间满是厚重——从培育到种植,再采摘到我的手中散发香气,这是多少心血积淀的清幽;又曾有多少人像我这般揉捻茶叶,又有多少时代的岁月在这反复的揉捻中逝过。
      揉捻过后需盖布堆闷一阵,积蓄沉香散发水分。掀开布来,又是一回揉捻,再下一趟锅。待我们带着成形的茶坐在茶桌前,茶叶已历尽打磨。教授茶艺的老师徐徐倾上一壶茶,我看着黑翠干燥的六堡茶叶饱吸水分,缓缓向壶底下沉,一边渲染浅黄,一边舒展身姿。我看着这壶茶,幡然醒悟:六堡叶的风韵,何尝不是梧州人的风骨?
      人就像茶耐得了高温熬,叶片从浮到沉由卷至舒艰辛多少。在百般淬炼后,舒展成最初的模样。叶还是那片叶,却也不再是当初的叶了;它变得充满厚实,充满波折,但当它最终伸展自己的风貌,它仍然记得自己最初的样子。六堡茶就像梧州人,梧州人就像六堡茶。历尽沧桑,不忘初心,仍能带着我们最优质的文化本色,自信、锐意地走向未来。


                     

 

 

“探寻六堡茶韵”研学活动心得
                                   1918班 钟杰明
                                      题记
                     秋阳正暖风正酣,茶香飘飘入口甘。
                       遥望绿篱环山绕,近观乌丝杯中沉。
                       轻揉慢捻青汁沥,快炒慢拨浓香出。
                       百载树叶今尚在,千年古道更长存。
      在这秋高气爽,阳光明媚的日子,我有幸能够参与由梧州日报社和梧州高级中学思想政治学科课程基地组织的“探寻六堡茶韵”研学活动,跟随队伍的脚步来到远近闻名的六堡茶之乡——六堡镇,学习从制茶到泡茶的整个流程。
      活动的第一站我们来到了位于六堡镇的苍梧六堡茶叶有限公司的活动基地。刚一下车,我就感觉到这里的空气十分的清新,而且还夹带着茶叶的香味。在短暂的休息后,我们一行人在当地采茶姑娘的带领下,来到一片茶园。从她们的口中,我们得知这个季节并不是茶叶的高产期,新鲜的芽叶会比较少,品质会比春茶差一点,而如果是冬季采摘,各方面都会很合适,所以冬茶的价格也是最高的。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如何采茶——首先,我们要采摘的茶叶是一芽两叶或者一芽三叶的比较鲜嫩的芽叶,然后我们采摘的手法是提采,这种手法能保持芽叶完整、新鲜。听完专业的讲解后,大家都跃跃欲试,但当实际上手后,我发现这是一个集眼力、耐心、经验于一身的工作。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新知,正是从这样的实践中我才能切实感受到每个采茶人背后的汗水和无数个日夜所积累的经验。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认真采摘后,大家都开心地提着自己竹篓展示自己劳动的成果,迫不及待地进行茶叶制作的学习。
      茶叶的制作包括摊晾、杀青、揉捻、堆闷、干燥这几个步骤,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我们小组开始了茶叶的制作。在经过一遍又一遍的练习之后,我们终于掌握了一些技巧。带队老师感叹道,这是一门细活,只有办事“细线条”的人才能做好。确实,一杯好茶的根本是一撮好茶叶,一撮好茶叶的根本就是制作过程中一招一式间所包含的心血和努力,如果没有一颗持之以恒和谨慎细腻的心,就炒不出好的茶叶。茶叶制成后,我们在茶室上了一堂令人印象深刻的茶艺课。只见茶艺师不紧不慢地将茶叶拨进已经温过的壶中,然后手绕过茶杯拿起水壶缓缓地往茶盎中注水,洗过两次茶后又将茶均匀地倒入茶杯,最后双手举杯奉给客人。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讲究,每一个步骤都蕴含着几千年来形成的茶道文化的精华,体现着古代哲人们所提炼的哲学思想,凝聚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品过一杯又一杯的茶后,我们将动身前往下一站。
      活动的第二站和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六堡茶博物馆和茶船古道的起点一一合口码头。在路上,一位六堡茶文化研究者带我们参观了博物馆, 并为我们详细讲解了六堡茶的历史。从唐宋到明清再到现在,上千年的时间里六堡茶的发展经历了许多困难,但也带了辉煌与繁荣。六堡茶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将中国数千年来茶文化的一部分带到了世界各地,同时它也是一种情怀,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无论他们走到天涯还是海角,心始终会因为六堡茶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一杯甘醇浓厚的六堡茶就能将他们的思绪带回到家乡的记忆中。当我游览合口码头时,我轻轻闭上眼,耳边不知不觉响起了船夫的叫喊声,鼻腔中也感觉到了六堡茶叶的香气,仿佛我回到了一百多年前,回到了那个人声鼎沸,船来船往的码头。我感受到有一股强烈的文化力量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一种不言而喻的文化自豪感在我的血液中流淌,令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当我恢复平静的时候,我已经在回校的车上了,而感性过后,更多的是需要理性的思考——六堡茶与其他茶相比到底缺了什么?六堡茶发展的未来又会是怎么样的?我回忆起这一天里我所见、所做、所悟,再结合我在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我得到了自己的答案:六堡茶与其他茶相比,不输品质,不失底蕴,但缺少文化影响力。这里所说的影响力并不仅仅是知名度和传播范围,因为客观上来说六堡茶在这方面已经做得很不错,这种影响力更多的是要让人们深刻的了解并留下印象。说到“龙井”,我们会想到西湖天堂般的美丽景色和一篇篇赞赏茶香和风景的诗文,但是提起六堡茶,又有多少人能想起除了茶叶本身以外的事物呢?所以,如果要提高六堡茶的文化影响力,一定要借助现代科技和大众传媒,深度挖掘六堡茶背后蕴含的时代价值和深刻内涵,讲好六堡故事,展现好六堡茶文化形象。同时,应加强六堡茶与当地及周边地区景观、艺术等格式文化形式的联系,完善文化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六堡茶为核心的文化圈,让六堡茶文化实现纵深式发展,扩张性发展。“互联网+”形式是时代的潮流,是六堡茶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利用电商和网络直播是解决问题关键,只有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对六堡茶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使其未来变得光明。
      当然,我们不能只做问题的提出者,而更应该做问题的实践者和解决者,只有不断的实践才能实现目标。最后,我祝愿六堡镇和六堡茶的发展越来越好!


                              情系六堡,探访茶香古韵

1918班 罗绮颖 
      从古到今,人们对茶的情思从未断绝,古有苏子一生爱茶,醉心于品茶之中,茶入甘胆,发出了“佳茗似佳人”的酣畅感叹;才女李清照常与日暮黄昏后饮茶逗趣,以茶助学;孙中山以茶代酒,对祖国茶叶的评价颇高……这样与茶结缘、爱茶喜茶的人不可悉数。现今,我也踏着前人的脚步,流连于茶香氤氲的六堡,探访茶香古韵,了解茶叶的前世今生。
      初到六堡,清风徐来,茶香扑面。四面茶树环合,与一汪翡翠明镜般的绿水相互点缀,呈现一幅和谐宁静的画面。亭台楼阁,松间竹下,茶室庭院,使人不觉陶醉其中,。正是这样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优越环境,造就了以“红、浓、陈、醇”四绝著称的六堡名茶。
      小小的茶叶伴随着复杂的工艺 ,久久的回甘伴随着岁月的沉淀。从新鲜茶叶的采摘到制成成茶,需经杀青、揉捻、渥堆、复揉、干燥五道工序,每一步都需要工匠般的精细操作和十足的耐心,最后才能制成一罐好茶。在本次研学中,我亦参与到了六堡茶的制作当中,见证了六堡茶从茶树上到包装袋上的华丽蜕变。
      走进茶园,初冬的暖阳照射在碧绿的茶叶上,一望无际的茶树上跳动着生命的气息。在茶园中流连徘徊,只为寻找最鲜嫩的茶叶。在欢笑声中,装茶的竹篓渐而丰盈起来,紧接着便要将茶叶杀青。所谓杀青,便是将将茶叶炒制,蒸发茶叶中的水分,发展茶叶的香气。在铁锅中用手将茶叶反复翻炒,此刻是土壤与手掌共同的温度共同缔造了茶叶无与伦比的清香,既是自然的恩惠亦是人类的辛勤劳动。此刻,时间也为茶而停止流动,茶叶独特的清香无声地蔓延了整个制作间,萦绕着每一个制茶者,游走于制作间的每个角落。茶香味愈发地浓了,它如六月的流火猛烈地笼罩着每个人的鼻腔,让闻者无不深深为其折服、深深着迷。反复炒制后的茶叶清爽而富有韧劲,真正的好茶要经得起反复的揉捻,目的在于破坏其叶片的表面组织,释放茶叶中的内生物质。而揉捻的工艺也是极具技巧的,揉捻在巧而不在劲,而这些原始而又古朴的手法恰恰可使茶叶达到最完美的形态。经过多次揉捻后,茶叶终于来到了渥堆的环节,在这个闲暇片刻,我们便到了品茗六堡茶的时间。
      将六堡茶叶泡在杯中,霎时将茶水染得通红透亮,细长叶舒张,犹如莲叶浮起,又缓缓下沉。有幸品茗者,但闻清香四溢,沁人心脾,沁人肺腑。呷上一口,顿觉唇齿生香,心旷神怡,回味无穷。手捧一束长卷,细品一杯香茗,苏子口中所说的:“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便豁然开朗,人间欢喜,便是了。
      鲁迅曾说到:“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茶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饮茶是一种清福,为中华民族之国粹。茶文化不仅影响了老百姓的生活,更走向了世界。它代表着中国历史的积淀,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文化,体现了中国人如茶般浓郁的人情味与历史人文。 
     人们都说,酒是故乡醇,茶是故乡浓,六堡茶是多少梧州人魂牵梦萦的梦,即使奔走天涯,也不忘在口袋中携上一罐六堡茶,它的浓醇、香厚成为了天涯游子内心放不下的一份牵挂。从唐宋年间起,中华血脉不断,对六堡文化基因的传承便不散。正是我们深知六堡茶的价值,我们更应该让它走得更远,发展得更好,让它的闪光点让更多人所看到。每一个喝过六堡茶的人都会对它的“中国红”情有独钟,因此我们必须要以“中国红”的文化韵味和民族特色为准则,使六堡茶走出一条复兴的辉煌道路。
       一碗茶汤见人情,小小的一杯六堡茶,承载了梧州人深厚的情感。本次的研学活动加深了我对家乡传统文化和特色产业的了解和热爱,我热忱地相信,沉淀百年的六堡茶定能像它陈香的味道般历久弥坚,定能在未来发展中取得更大辉煌!


                                探寻六堡茶韵
                                   1918班 吴阮
      小时候,经常会在电视上看到采茶的视频。采茶女们背着箩筐,带着竹帽。穿梭在绿油油的茶园里。这样美好的场景,令人羡慕。更令人开心的是,我们学校与梧州日报组织了一次《探寻六堡茶韵》的活动,我们也可以亲自去体验一下采茶了!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我们迎着微凉的秋风,乘坐着大巴,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到六堡镇。刚下车,我们就兴高采烈的聊起关于待会采茶的活动。来到采茶的基地,我们快速的分好小组拿好箩筐,跟着六堡园里姐姐的步伐,踏上了去茶园的路。路上,姐姐们跟我们介绍关于六堡茶的知识。我知道了六堡茶是属山茶科常绿灌木,叶呈长椭圆披针形,叶色褐黑光润,间有黄花点,叶底红褐。伴随着浓郁的茶香和姐姐们介绍的声音,我们来到了茶园。
      走进茶园,那扑鼻耳闻的香味飘至我的鼻间,让我流连忘返,此刻我醉于茶园里,寂静中跃动着的一树树绿绿的心情。姐姐们先给我们示范了采茶的手法,然后告诉我们要采成熟新梢的一芽二三叶或一芽三四叶。听完讲解,我们每个人都飞快地跑到茶园里,迫不及待的开始采摘。我挨着一垄茶树,学着采起茶芽来,茶芽太小了,采下一个芽儿,仔细看看才找着第二个,好一会儿才采了十几个芽儿。刚刚听姐姐描述起来容易,可实际做起来就不一样子了。先采几片很轻松,但多采一些就会很累。手脚会很酸,指甲还会被茶叶染黑,又热又渴。原来当个采茶女那么辛苦啊。采了大约十分钟,觉得脖子又酸又累。然后我渐渐放慢了速度,去找姐姐聊聊天。在跟姐姐的聊天里面,我知道了提手采,需要掌心向下或向上,用拇指、食指配合中指,夹住新梢要采的节间部位向上着力投入茶篮中。此法分为直采和横采。直采是用拇指和食指夹住新梢的采摘部位,手掌掌心向上,食指向上稍为着力,所采的芽叶便落在掌心上,摘满一手掌后随即放到茶篮中。横采手法与直采同,惟掌心向下,用拇指和食指向内向左右,摘取所要采摘的芽叶,或向内向上的着力采摘芽叶。聊天过程中,姐姐还不忘记采茶,姐姐双手在枝叶间舞动,有时独唱,有时合奏,眼在园里飞,指在枝上飘,一叶叶细芽飞入蒌中。真是熟练啊!
      大家采好了茶,背着各自的箩筐,准备下一个流程——炒茶。炒茶有杀青、揉捻、渥堆、复揉、干燥5道工序制成。杀青特点是低温杀青;揉捻则是以整形为主,细胞破碎为辅;渥堆是形成六堡茶独特品质的关键性工序,其目的是通过渥堆湿热作用,促进内含物质的变化,减掉苦涩味,使滋味变醇,消除青臭气,并使叶色变为深黄褐青。渥堆时期,掌握到出现黏汁,发出特有的醇香。我们把茶叶放到炒茶的锅,在姐姐们的指导下开始炒茶,锅的温度很热,可姐姐似乎想感觉不到烫一样,操作灵活,茶叶就像一个个舞者,在她的指尖带领下翩翩起舞。在五道工序过后,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姐姐们的辛苦。这小小的茶叶里面,凝聚着那么多的汗水与付出。
       在这短短的一天里的活动,我想我知道了采茶的不易与艰辛,劳动是多么的伟大!

 

巡游六堡 ――心灵的洗礼
1919班 黎火霞

 “琥珀浓汤,最是六堡茶一滴”此话早已深刻脑海。“晋陶渊明独爱菊”,予我独爱家乡六堡茶。已是夕阳之下,微微泛黄的灿烂光芒洒下,偷空竟钻入车内,融洽在满载而归的周围氤氲着茶香味的氛围内,心上已是享受万分,回味无穷。
      温暖至极,安静如此。每个巡游回来之人进入各自的梦乡,仍是那个司机在坚定的开着大巴,带领我们回到原来的地方。路有些许颠簸,多次把我从梦中叫醒。是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些许远,可真可惜竟在路上花费太长,这样,当地享受的时间便减少了,所以,闭上眼睛,满满的都是一天下所做的或是第一次做的,或是和同伴们一起完成的,再或是茶艺师们所教导的,更或是内心杂感……终究,回归为:不舍。
      回来路上,肚子还是饱食之感。轻轻抱着装有首次自己完成的六堡茶的包,在茶香下进入憧憬的梦乡。回到了那环绕在半山腰的望去,仍是绿里发黑的一片,所谓“春夏秋冬天堂景,东南西北六堡茶”,只欠了雾气蒙蒙。放下书包,斜挎背起采茶箩筐,向茶地进军。细心呵护茶树的工作人员,纠过一直以为的插断嫩苗,而是提采,以免对茶树造成伤害,愧疚与知识同时传入。天气弄景,陪伴的是晴朗却微风习习,一缕缕阳光映照在穿着汉服的采茶姐姐身上,由后至前,由上到下,由天到地,由远到近,伴随的是裙琚摇摆,手法娴熟而轻盈,微笑面对,就是这白里泛黄的茶花也报以微笑。年华似水,但不悔一睹。此时,站在烘炒茶叶的作坊前,杀青,复揉,焖茶,烘干,是做茶的基本过程。起初,手艺生疏,总会烫到手板,“老火煮靓汤,慢工出细活”,多次翻炒,反复揉搓,才得到由先前半框下最后只剩半斤的成果。
      不巧间,长绕弯下,帘子偏过一边,耀眼光照微刺,惊醒了我。仍是那熟悉的背影,时不时拨动方向盘。不禁感慨,劳动辛苦,劳动人民最为光荣。他们给予我温暖,踏实,是他们,让生活更美好。
      离目的地还远,怀着踏实再次进入甜美梦乡。围坐在桌前学习茶艺,甚多细节,规范,明确。同时,也有许多来自各个地方的游客到此一品美景与靓茶融合一起的愉悦。经工作人员介绍,此处把传统工艺流传的同时,已有机械制茶工艺,两者结合。抬头看去,手工作坊上是以木头与稻杆扎制而成。不仅保留优秀传统工艺文化,在思想创作上也做出改变,是在尽量不破坏原来,为了符合当下时代要求,满足大众对茶的需求。
      “茶船古道,商旅咽喉”,六堡茶自古便是国内国外重要需求商品。经专业人士所讲,六堡茶自宋代起,以其优良品质出名,运往西江,经粤港澳出口南洋和世界各地。合口码头是当年运向外地的重要地址。来至此处,小大浮雕记录了细枝末节,初步了解了以前的工作过程。历史渊远,茶文化博大精深,自古便是梧州,更是广西重要经济支撑,而文化是对一定文化的反映,两者相互交融,也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在充满历史气息的当地博物馆内,保留了从古至今的各种有关六堡茶的器物,这不就是大家对六堡茶文化传承的高度重视?又有谁?能说不是。
      恍惚之间,导游一声:“已到达目的地,”再次从梦中苏醒,殊不知时间流逝之快,到了起点,也是终点,只剩留恋与不舍。有此一行,此生无憾。


我们如此热爱的六堡

       1919班欧文韬

穿着黄衣服的人指着远处的水流,阳光从石壁和树叶的缺口处照进来,他让我们看到……   

 船从转角的水面驶来,人的呼声惊动了两旁的飞鸟。每当太阳透过两旁的树叶,照在河面上像跳动的鱼群,船便会驶去泛起长长的波澜,在合口码头的绿水处,在那里茶叶会有他的去向的目的地。
      我们最后到达的便是河口码头处。这里是茶山古道的起点。所有六堡茶香便是从这里飘散开。从每个工人的手中传递下去。结束和开始之时,同样令人难忘。这次研学旅行,我们来到六堡镇。逃脱了城市气息后便是大片的茶田,像在被不断冲洗,不断被照耀。后来又到了博物馆,领略到茶船古道的历史风韵,锈迹斑斑的工具,充满历史文化沧桑文物的文字,在我们的脑海中浮现着当时在绿色的水面上茶香四溢的行船,带着人们的呼声驶入合口码头。
      不久前我们初到茶田的时候,太阳还没完全升起,气温还是柔和的模样。朝阳晃过茶田,茶田上满是天空中白云的影。木质的房屋现在谷地的茶田上,坡地上的茶田绿色逼人,茶香飘到了田外用竹子撑起了葫芦架处。还未走到便嗅到历史和自然那风韵犹存的气息。茶田四周群山环绕,群山中不断有鸟离山,白云在湛蓝的天空中留出点点的缝隙。我们在茶田中四处游走,用手夹断植株顶端的嫩芽,放进了身后的篮子中。人人都爱的植绿色植物,将我们包围,隐秘丛生的草缠绕着我们。我们仿佛陷入绿色的沼泽中。我们离开农田时,带走了摞摞的茶叶。如果新鲜的茶叶香,不能越过苍蝇和蚊虫的隔离,飘进鼻子中。那么高温下的锅上的茶所散发的香一定可以,茶叶的形成离不开手的劳动,炒茶,搓茶,再炒茶,炒过的茶的手,依然余香袅袅。等待着茶叶变得干燥时,我们顺着研学活动的安排,领略饮茶的奥秘。研学活动中展开的茶艺课,让我们懂得如何在白色的杯子和褐色的茶叶中去寻找饮茶的文化。在喝下第一口甘甜的茶后,我们那边自己亲手做的茶变便好了。短暂休息之后,我们再次直视正午阳光的大门,六堡二字还在闪耀,在那里我们开始踏上去博物馆的路。直到太阳拥抱着山头,群鸟飞回远处的群山,我们把茶叶带到了最开始的地方─合口码头。
      茶叶的香气犹存,看到石筑的码头建在如茶叶般嫩绿的水中,余阳还在点点的闪烁,回家的车停在了路边的口……


                 

六堡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919班 黎幸芳 
       合口码头,茶船古道的起点,河流蜿蜒,可瞥见往日的往来熙攘,也可看到六堡茶文化的源远流长,绵长不息。
文化溯源
       在游览博物馆过程中,我们得知六堡茶具有极深厚的文化底蕴,因原产于梧州市苍梧县六堡乡而得名。产地制茶历史可追溯到一千五百多年前,盛行期有两百年。据《中国名茶志》记载,它曾是清朝二十四名茶之一,以其独特的槟榔香俘获了无数名流茶客的心,虽然清宫文档中已无法查寻进贡记录,但它的名气与影响力随处可见,因为它无论是茶树种群还是制作方法,丢有别于其它茶,具有极强的独特性,延续至今的制作手法,则体现着它极强的稳定性。它的深厚历史背后流传着的各种民间传说,以及它的源远流长的制作工艺都是它得天独厚的发展资本。
技艺传承
       六堡茶制作工艺复杂,从采摘到制作我们都亲身体验过一遍,至今,六堡茶的采摘方法是提采法,能最大限度的保护茶树。初治手法大致保留着摊晾—杀青—揉捻—焖堆—复揉—干燥的流程,极大的保留了六堡茶原有的醇香,发展至今,手工技艺可以说已十分成熟。但由于技艺方面的宣传力度不足,技艺传承出现断层现象。早在50年代,六堡茶的加工分化出了两种工艺,一种是六堡当地世代延续下来的自然陈化的传统工艺,另一种是大规模生产的、人工加湿加水的发酵工艺。所以一般前者称为传统工艺,后者叫现代工艺。到了80年代,大部分厂家都采用了现代工艺生产,只有六堡镇的厂和茶农保留着六堡茶传统工艺的生产至今。六堡茶传统工艺保留在原产地并一直传承,现代工艺来自贸易商的创造,产生于香港的仓库,成熟于梧州的车间。六堡茶的现代工艺,是现代的人们为适应现代生活需要而对六堡茶的发扬和光大,是对传统工艺的丰富和完善。六堡茶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的并存,将使古老的六堡茶在现代社会愈来愈散发出多姿多彩的迷人魅力。
文化发展
       我们都说,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六堡茶文化的发展亦是如此,对于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我们应加大宣传,使其得以弘扬,而对于它的传统工艺,我们则保留精华部分,令它发挥应时而变的优点,保持其生命力。最后,大力发展茶文化产业以茶文化推动六堡茶品牌发展,是六堡茶文化发展的当务之急。六堡茶作为中国茶叶中黑茶的一代名茶,六堡茶文化也是作为中华茶文化的组成部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应该把六堡茶打造成梧州的一张经济名片,丰富它的文化内涵,通过挖掘、整理和培育六堡茶文化,体现六堡茶的魅力,.提升六堡茶品位,增强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

                                 “探寻六堡”研学心得
                                        1920班林小玲
       周末一个风和日丽的清晨,我怀着小激动准备去参加一个前所未有的体验__“探寻六堡茶韵”的研学之旅。
       当我来到集合地点时,看见已经有很多同学和老师提前到了,她们欢声笑语地交谈着,心里对这次特殊之旅肯定也是满怀期待的。经过了将近两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达了我们的目的地__六堡镇。这时的太阳也升了上来,初生的太阳射出金色的光芒,草坪上开满了鲜艳的花朵,叽叽喳喳的小鸟在天上飞着,我不禁感慨道:啊,六堡镇多美啊!我们穿过了精美而又蕴含当地风味的大门,沿着一条青砖铺排的水泥路,经过了软润饱满的茶果晾晒地,便来到了六堡茶圃厂。背起小背篓,在当地工作人员的带领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茶园,一种清香随风而来,扑鼻入肺,沁入我的心脾。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道,这里有些茶树已有百年树龄了,它们静静地伫立在这片茶园中,仿佛是茶园发展的见证者,更是这片土地的守护者。走进茶田,采茶姐姐告诉我们需要采的是茶的嫩叶,最好是一芽两叶,采摘时要向上拔,而不是向下掐。因为天气已入秋,此时的茶叶数量非常有限,所以同学们都卯足了劲,在茶树间急忙穿梭,化身一个个采茶女。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辛勤劳作,让我们体会到了劳动的辛苦,更是收获了大自然的馈赠。
       回到茶厂后,我们便开始了我们的制茶之旅,这里的制茶过程有鲜叶,杀青,初揉,堆焖,复揉,干燥,毛芽步骤,首先,我们开始了第一步,就是炒茶。在采茶姐姐的带领下,我们有序地用手翻炒锅里的茶叶,这时茶叶的清香也随之飘散而出。等到茶叶炒到用手去折它不会断的程度,便可以拿出来进行初揉了,把茶叶全都堆在一起,用手有序地将茶叶按着一个方向进行揉捻,这样子做出来的茶叶才会成条状。经过一上午的制茶,我们的茶叶终于做好了,看着大家的脸上都露出了满意而骄傲的笑容。
       到了中午,吃完午饭后,经过短暂的休息,我们又继续开始我们的下一环节——听茶艺课。
这里的茶艺师给我们展示了怎么泡茶,包括放杯,拿杯,敬茶的顺序和手势,看着茶艺师的动作行云流水,我们也信心满满地操作起来,有模有样地泡起茶来。茶艺课结束后,我们又前往了下一站——博物馆。
       进入博物馆,首先看到的是一张偌大的茶马古道的地图,我们听着讲解师为我们介绍茶马古道的繁荣史,仿佛我们也置身其中,看到了六堡茶从过去到现在的发展,也感受到了中华永不磨灭的优秀文化的伟大。 
       参观完博物馆后,我们前往最后一站_
    茶马古道的码头——河口码头。看着流水潺潺和旁边的石刻,虽然经历了风吹日晒,留下了时间的痕迹,但脑子里已经联想出出当年的忙碌繁华的码头景象。
       转眼间,太阳已经悄然落下,温和的阳光照拂在我们脸上,我们带着我们的劳动成果,慢慢地在路上走着,挥挥手告别这个美丽而又独具特色的地方。


                                 六堡研学记
                                  1920班龙钰弘
       古人崇尚“游”“学”相长,游与学一直紧密结合在一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是这一精神的经典写照。学校为了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开展了一次研学旅行。
      别过夏花绚烂,走进秋叶静美,秋天没有了夏天的热烈灿烂,更多的是沉静和内敛。我们搭着大巴,往六堡的方向前进。
       茶园的工作人员带领我们到山上采茶,我们一个背着一个小小的箩筐就跟着姐姐们漫步到茶园中,映入眼帘的是漫山遍野的茶树,像是一片绿色的海洋,在绿色的海洋里,一株株年轻的茶树碧绿滴翠,亭亭向上。我们小心翼翼的踏进茶园中采摘鲜嫩的茶叶,起初笨拙的我们还不太会采茶,也不知道哪种茶该采哪种茶不该采。经过茶园工作人员的循循教导,我们终于学会了采茶并收获了丰厚的成果。
       接下来就是晒青,工作人员帮我们将茶叶放在簸箕上晾晒,一会过后就到了杀青,这个部分也有茶园的工作人员协助我们完成,等到砂锅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我们就把簸箕中的茶叶倒到锅中,不像平时的炒菜一样,炒茶不用放油也不用放盐,而且炒茶没有用锅铲,是徒手翻炒茶叶的。一开始看到工作人员们徒手翻炒茶叶,我心中感到了极大的震撼。因为砂锅中的温度达到了两百多度,难道工作人员们是练就了铁砂掌吗?事实并不是我想的那样,她们示范之后就轮到我们onebyone的尝试,起初我还有一点害怕,高温的砂锅让我感到有一些恐惧,可是当我真正上手的时候发现并没有那么难,我撩起我的袖子,将眼镜扶好,小手有些微微颤抖的去触碰茶叶,工作人员在一边指导,叮嘱我手指不要摸到砂锅的底部,利用茶叶带动茶叶的方式来进行翻炒刚翻第一次,有一些茶叶没能带起来,手上似乎有一些温度,但是却没有想象中那么烫,我越炒越起劲,一遍两遍三遍,手上的温度似乎越来越高,感觉有千千万万只蚂蚁在咬我的手我忙走开让另一个小伙伴接上我的“活”,我的双手揪着自己的耳朵,我想用这种方式来减轻我的疼痛,不到五秒钟,我的手指就不烫了,这让我的倔强的心里又作祟了,我就不信我治不了这点小小的茶叶,不服输的我又继续了炒茶之旅,随着尝试次数的增多,我的手艺也越来越娴熟,旁边的工作人员也夸我学习能力强,班主任在一旁用欣慰的眼神看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并记录我们开心的每一个人瞬间。茶炒好了,我的衣襟也染上了一层密汗,额头上的汗水也像露珠一下摇摇欲坠,这都是我们付出的见证,是我们劳动的最好证明。
       炒完茶以后到了揉捻的那一道工艺,我们还是一如既往的生疏,只不过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我们完成了接下来的堆焖复炒揉捻干燥等工艺。一盆新鲜出炉的茶叶收获了我们小团队的芳心,这六堡茶中凝聚的不仅是个人的努力,还是每个成员的努力,更是工作人员的细心指导,更涵盖了老师对我们的殷切希望。
       研学旅行,最大的意义在于:让课本上的知识“鲜活”了,让生活上的人物走进了我们的心里,变得可以触摸,可以感觉。让我们在快乐的旅行中研究学习,这无疑是少年岁月中最美好的记忆,而且这种集体生活和工作分工,对我们的能力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锻炼。感谢这一次的研学旅行让我成长了许多,让我真正感受到生活的魅力!
  
                             “探寻六堡”研学心得
                                    1920班覃忆雯
       清晨,早起。一个平常的周日,却有着与平日不同的体验。7:20准时到达集合的地方,与同学们,老师们一同前往苍梧县六堡镇,开启前所未有的研学之旅。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六堡。迎着早晨的阳光,我们站在六堡茶旅游地,望着那精美气派的大门,崭新笔直的马路,不禁让我感叹,因为几年前,这里还未曾有这番场景。
       走进六堡茶厂,映入眼帘的便是满地的茶果,一颗颗深黑色的茶果铺在地面,接受着阳光的洗礼。背上小竹扁编成的小篮子,我们踏入茶园。左边是一片片青绿的茶园,右边是一颗颗茶树,甚至还有几颗时间悠久的茶树在那伫立着,仿佛是这里发展的见证者,和这片土地的守护者,即使它看上去并不高大。进入茶园,便开始了我们的采茶之旅。采茶的姐姐告诉我们最好采一芽两叶,并且是用手将它提起,而不是掐下。因为秋茶刚收的缘故,这片茶园可采的茶叶十分有限,大家都铆足了劲,化身为“采茶女”,穿梭在一簇簇茶树丛中,聚精会神地观察着。日光倾注而下,洒向这片茶园,蜜蜂也在我们周围环绕,似是为我们的劳动喝彩。通过茶园里的采茶活动,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采茶工人的不易,光荣属于劳动者。
    带着收获,我们回到了茶厂,准备开始制茶,制作六堡茶需要经过鲜叶,杀青,初揉,堆闷,复揉,干燥等过程。我们跟着领队姐姐,开启制茶之旅。首先,我们要开始制茶中关键的第一步——炒茶。跟着温柔的领队姐姐,我们将茶在锅里翻炒,感受着锅底滚烫的温度,茶的馨香在空气中发酵,过了一会,便到了下一步——初揉。将初炒的茶聚成小堆,按照同一个方向揉搓,领队的姐姐极有耐心地手把手教导,让我们迅速掌握。待揉搓过一段时间后,又开始了一轮的翻炒和揉搓,望着茶叶慢慢变化的模样,我们不禁露出了笑容。到了中午,我们将茶叶放在架上晾晒,待至下午。午休片刻,欣赏着这里的自然风景,柔风轻拂过,将我们一上午的疲劳吹散了不少。 
下午,经过了最后一轮的翻炒和揉搓,静置堆闷等候,我们终于等来了它最后的模样。揭开盖子,顿时茶香四溢,直沁人心脾,带领着这令人欣喜的收获,我们去到了下一站——博物馆。 
       听着特邀讲解人为我们讲述茶马古道,观赏着这里有关六堡茶的种种,我们似乎置身于这悠久的历史中,感受着它的发展和时间无法磨灭的风华。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六堡文化特有的魅力,现如今的六堡将当地的六堡茶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这里的特色发挥做大,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体味这传承已久的茶文化。 
    旅行的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河口码头。望着河口码头旁的浮雕与石刻。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当时的繁华,仿佛这时,我们的眼前也浮现出这番光景。 
      时间稍纵即逝,转眼间,到了返程的时候,我们恋恋不舍地同这里告别,带着我们亲手制作的六堡茶,和在这里的美好回忆,迎着夕阳,我们踏上回家的路途,并期待着和它的下次相遇。

                                  最好的教育在路上
                                     1920班刘文婷
       褪尽了铅华的六堡似乎是遗世而独立的,当汽车离开熙熙攘攘的市区,开进了九曲十八弯的野径里,才算得是真正的踏上了研学之旅。
清晨的一米阳光慵懒地挂在大巴窗沿,柔柔弱弱地涤荡着远山的晨雾,当大巴缓缓停在了篆刻着烫金大字——“六堡”的牌坊下,便到了目的地。
      穿过铁艺栅栏,挽着采茶的竹篓,涉足那条幽幽的茶园小径,向远山望去,竟在天际无意捕捉到了一丝浮起的炊烟,曳着悠长的尾巴,毫不留恋地朝着茶园的另一头游去。
      指尖轻捻旋即向上一提,便摘下了第一片茶叶,已然过了立冬,茶叶并不算多,但对于我们这一行人来说,亦算是一场令人喜悦的收获。
摘完茶叶后便原路返回到原本的茶庄里,这时才得以真正地窥见她的全貌,小径原本的入口处扎扎实实地搭了个凉棚,百香果的藤蔓与葫芦藤相互缠绕在一起,水灵灵地垂下几个果实来,甚是惹人喜爱。步入庭院后,成片的茶果摊晒在地上,自由而随性。循着听风亭望去,是氤氲在画布一般的黛山,虽已立冬,但干燥又舒爽的清风拂面而来时,亦驱走了我劳动后的疲惫,原本静静安放在听风亭旁的十来口锅,这时才得以展示出它蕴含的无穷力量。
      将采来的茶叶分拣完毕后,尚未倒入,便能在暖锅的过程中嗅到阵阵茶香,是厚重的,沉稳的,暖热的茶香。这十几口锅竟一直都在使用吗,惊讶地思忖着,低头,眼前的茶锅积敛的香气扑面而来,不断向上,一圈圈地漾开,迫不及待地四散开去。在我们一行人之中,一时融入,一时淡出。
      这十几口锅竟还延续着它原本的使命!
茶叶在近两百摄氏度的热锅中,在我们的指尖下被不断翻炒着,用茶叶带动着茶叶,在仔细不烫到手的同时,也需快速拨动,以防炒焦,这时的茶香不再是暖锅时散发的浓郁厚重,而是淡淡地透出青涩的味道,这便是杀青的工艺。随后将茶叶小心捞出,再经过我们的反复揉捻后,茶叶的味道逐渐漫溢开来,仿佛渗透进了每一个毛孔。这里的一草一木展现出的都是悠然自得的姿态,在山涧野蛮生长,宠辱不惊,自然又和谐,色调平淡且踏实,泛着一点点岁月的温暖。
       在堆闷的间隙中学习了泡茶, 感恩了带领着我们制茶的师傅后,只得依依不舍地和她们挥手告别,然后带上我们的丰收成果,前往下一个目的地,茶船古道的起点——合口码头。兴许是因为周末,路上行人很少,脚下的石板早已因岁月没了棱角,温和而恬静得像固体的阳光伴我们一路前行。
       两旁的房屋都是老式的结构,从屋檐的缝隙里微微地穿过一点阳光来,旧了,但不歪斜,像极了深苑古巷中年长的妇女般温婉而端庄的模样。墙壁的颜色多数是好看的灰白,少有污点,整洁温柔到极致,又仿佛随时可以隐去般谦虚。这里的建筑并不密集,却仿佛在礼让对方,中间留下的走道总是宽宽的,头顶便有足够欣赏的蓝天白云。
       四月的天空如果不肯裂帛,五月的袷衣如何起头?最好的教育在路上,青年们若读了万卷书,却不行万里路,又怎能真正让自己的所学,在生活中体现呢?六堡是我心中的风景,愿亲爱的六堡,一直地,美好地。也只愿能像六堡一样在匆忙的岁月中保持一颗纯净的心,踏实温暖而感动常在。

  • 扫描访问官方微信号

    官方微信号